疫情印证了马云这句话:这种企业才有未来
2020-04-01 09:24:26 阅读(566)
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
因为疫情,很多企业不得不转变思路,以绝境求生。
76小时造出一台口罩机、4800场直播卖掉4.8亿元家具、20万线下餐馆上线饿了么、恒大半月爆卖10万套!成交数百亿,逆市大增118.3%……
这就是过去两个月中国经济发生的颠覆变革。每个企业都在迅速适应危机下的市场变化,以柔性生产、柔性工作能力,谋求在冲击和不确定性下不被淘汰。这正印证着马云四年前的预言:要适应变革,柔性化生产将是企业真正的未来。
所谓组织柔性化,意味着一家企业能依据环境变化和突发情况,随时打破现有组织架构、转变管理方式、人员重新分工甚至组建全新职能部门。
第一次石油危机时,稻盛和夫的日本京瓷集团从每月27亿日元订单下降到不足3亿。
为熬过营收断崖,稻盛和夫号召全员营销。让那些完全没有营销经验的人、那些跟人打招呼都脸红的生产工人、那些名牌商学院毕业的企业高管,全部出去卖产品、访客户、要订单。
“通过全员营销,公司上下产生一种同感:即使是最尖端技术的企业,卖东西、销售产品仍然是企业经营的根本——缺乏为客户尽心尽力的精神,萧条期要获得订单是不可能的。”
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实体经济大面积停摆,叫苦不迭的很多零售、餐饮企业被迫进行组织重构和角色转变。
全民隔离期间坚持营业的眉州东坡,从前台、传菜员到后厨人员,一夜之间变身为打包员、卖菜员。门店没有食客,就转做外卖和生鲜销售,在餐馆和小区周边支起平价菜摊,全员卖菜创收。
2008年金融危机时,华为面临大危机,任正非果断自己带头发起一场7000人辞职再竞岗,所有工号重新排列,大家重回同一起跑线,由此激活一股人人争先的战斗力,才造就了今天的局面。
在自曝“撑不过三个月”生存危机之后,西贝莜面村迅速改造厂区、调整设备布局、编制手册和试制产品,短短十几天,西贝将中央厨房升级为食品生产车间,将烹饪食材制成预包装产品出售,从生产堂食菜品变成供应老百姓餐桌的半成品,一下子解决危机。
这种就地变异的“零时转换工厂”在疫情中频频涌现:
水星家纺,4天改造出10条防护服生产线;五菱汽车,76小时造出日产170万只的口罩机;他们也第一时间俘获了消费者,认为他们是民族之光。
他们能够依据市场变化迅速提高或降低生产水平,或者迅速将生产能力从一个产品/服务转移到另一个产品/服务,这就是柔性生产线的魔力。
销售渠道的柔性化,是指在消费习惯和购买行为发生急遽变化时,企业能迅速变换产品服务形式、营销媒介、定价和渠道策略,基于用户数据、社交流量、网络中介等手段,建立扁平、互动且富有效率的全新卖货通道。
受疫情影响,家居零售额同比下滑33.5%,增速是近20年来最低;
中国实体经济缺乏灾害应对力,短板之一就是缺少全链路、全渠道营销能力。农业、养殖、家居、地产、小商品等很多领域在IT时代错过了互联网+,在数字时代彻底失去营销主市场。
没有多样化渠道、没有柔性化市场策略,实体经济就成了只会通过实体渠道完成销售的经济。
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线下社会运行,也倒逼实体经济供应链和营销渠道加速线上化数字化:
● 坐拥300+门店的居然之家,一周举行4800多场直播秒杀,创下4.8亿成交额纪录;
● 20万线下餐馆开通饿了么,超过4000家工厂在淘宝“云复工”;
● 售楼处关闭后,恒大率先推出VR看房,2月份销售额470亿,同比大增118.3%。
借助远程协同、在线销售、拼团,居然之家把线下11万蓄水客户引流到线上直播间集中爆破;借助互联网、AI和社交裂变,恒大实现“去售楼处”的地产营销全流程数字化。
从2001年到2020年,全球经济先后经历科技泡沫、“9·11”、欧债危机、美国次贷危机等数轮“黑天鹅”冲击,中国更是从“非典”、5·12地震、禽流感、金融股灾、贸易战以至新冠肺炎疫情中一路筚路蓝缕,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。
“黑天鹅”无时不在,危机猝然临之,如何反脆弱、快速应变、以柔性生产满足非常时期市场新需求,是这届企业的求生必修课。
据公开统计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2个月,各行业领域至少750家企业破产。与此同时,许多原本遭受惨重冲击的餐饮、家居、地产企业,却在压力下快速变异,从波动和混乱中获益。
柔性的关键就是做好随时拥抱变化的一切前置动作,以柔克刚、以变应变、以快变应慢变,不仅在发生困难时,而且在经济转型时、窗口来临时,都能最快最及时地做出反应,高效敏捷地把握机会。
马云当时预测,过去三四十年我们把一切非标准的东西变成标准化;未来三十年,很多标准的东西我们要把它非标准化,柔性化生产、个性化定制将会是真正的未来。
马云说,卓越企业一定是经过了变革的时代,或者经历了灾难。所以未来的30年,不知道在座的还有多少人能够继续坐在这里讨论问题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不学习、不思考,麻烦也会越来越多。
仅仅四年之后,疫情就完成了第一轮柔韧度淘汰赛。那些无法承受波动性的企业,产品积压、服务死板、企业升不了级、员工打不了怪。而有些企业却能从冲击中收益,在混乱、压力和不确定下,逆势创新并壮大,这就是柔性化的力量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- 本文关键词:
- 互联网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