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400-0033-166
万商云集 - 企业数字化选用平台

企业首选的

数字选用平台

产品和运营这亦敌亦友的关系

2020-12-14 13:44:08 阅读(148 评论(0)

互联网产品团队的核心作用是产品、运营、研发UI/交互。这四种关系分为两种:需求提出者与满足方之间的关系,如产品对研发和设计师的需求,以及对产品运营的需求。产品和运营是需求方,R&D和设计师是满足方。产品和运营等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关系。如果这两个角色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,他们必须继续密切合作,没有任何人都不能。然而,在产品和运营协同工作的过程中,会出现许多复杂而难以解决的问题,如下:运营认为产品不注重运营,但运营应对产品负责:为什么PM从不与我们讨论功能,他们了解用户需求,了解行业?功能上线后,用户会发出一片骂声,让操作出来安抚解释,其实就是擦屁股。几个版本的效果很好,PM在群里的邮件里愉快地写了效果评估。事实上,这是因为运营的核心用户支持我们。我们为新版本策划了活动。信用是PM?为什么运营需求总是优先级最低?根据需要预测什么效果,不上线怎么预测?这不是形式主义愚弄人吗?产品认为,操作总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:当操作不能盯着KPI做活动时,数据就会上升,为什么不看保留呢?我知道有奖送礼什么的,让产品烟雾缭绕,一点氛围都没有。为什么操作不能有一些基本的产品思维,更不用说那些无关紧要的需求了,这和用户直接反馈有什么区别,让我们花时间解释为什么不这样做。我们需要的是爆点,而不是小打小闹。如果你说你知道行业内有很多朋友,请邀请更多的大牌来活跃,帮助传播和推广。以上描述虽然极端,但很有代表性。相信很多公司的产品和运营同学都有过类似的感受。因此,让这两个角色配合默契、有序运作、形成合力并不容易。让我们来谈谈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,也是敌人和朋友。1.产品和运营合作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:两个目标不一致,导致从起点到具体实施是两条平行线,不能拧成绳子,不能形成合力。由此可见,统一产品和运营目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点。为什么目标不一致,因为屁股决定头。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,许多公司的产品和运营分为两个团队,由两个不同的老板负责。既然团队和老板都是两个,那么目标肯定是两个,否则这两个老板和两个团队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。比如两个人炒一盘菜,一个负责切,一个负责炒,颜色、香味都是谁的功劳,很难分辨谁是幕后的黑手。如果两个人互相推卸责任,就会进入扯皮阶段,很难治愈。一般来说,在团队分工中,工作内容与目标的重叠将被避免,以确保团队或个人的独立性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,也很容易清楚地衡量工作产出,暴露存在的问题。综上所述,由于团队分工问题,产品和运营目标不统一。此外,两个团队的结构也会带来其他负面影响。例如,为了争夺话语权,两位老板发生了对峙。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个人利益,而不是工作,必然会影响决策的合理性,最终影响产品的进展。2.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想想你在百度的经历。第一年,产品和运营是两个独立的团队,原因如上。虽然总体上是正常的,但也会有自己的战斗、运营活动、核心用户和内容规划;PM做各种产品优化,以不断改进转换等数据。单独看任何一方的工作都是正常合理的,但双方同时可以发现交集和合作很少。第二年,为了孵化独立的新项目,优化团队结构,每个新项目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团队,每个团队都有一个PM作为负责人。虽然每个团队不到十个人,但所需的角色,如产品、运营、研发、设计,麻雀小五脏俱全。在这个小团队中,虽然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分工,但目标是相同的,但每个人都通过完成自己的任务来实现这个目标。例如,PM优化操作流程,提高流量转化率,确保开发任务按需要和时间点完成,尽量减少BUGUI设计师的页面效果,不仅满足PM的功能需求,而且满足操作的预期基调。在每天的晨会(站会,10分钟)和每周的例会(1小时)中,每个人都会抛开自己的分工,加入产品讨论。虽然经常有不可靠的建议,但这就像一个团队。虽然经常有不可靠的建议,但它就像一个团队。但这种模式也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只适合5-20人的小团队。若人数增加到30人,肯定行不通。原因是:首先,老板直线管理这么多人的成本和难度都很高,沟通和信息交流也不会那么顺畅。如果老板和员工之间再增加一个层次,变成金字塔架构,那就更复杂了。其次,如果是30人的团队,产品和运营商的数量也会增加,比如5人,这意味着产品和运营分别建立了二级团队。如果一个独立的小团队成为一个大团队,上面提到的目标就会不统一,各自为战。因此,如果可以分成小团队,或者本来就是小团队的公司,可以尝试上述方案。一旦团队规模变大,就不再适用了,这也是业内人士羡慕的团队「小而美」的原因吧。当然,大团队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,可以通过扁平化的团队结构来缓解产品和运营合作不良的问题。比如一个总监同时管理产品和运营团队,两个团队分别有一个中层经理,另一个小团队。这样的三层团队设置在层次上是可以接受的,承担30人的团队也没问题。3.说到产品和运营的关系,谁更有话语权,就要说话语权。两者之间肯定会有强弱关系,不可能有一碗水端平状态,只是强弱差或大或小。当然,每个人都想领导项目,但有时他们无法控制。有两个因素决定了一个团队是产品驱动还是运营驱动:团队基因。团队基因主要由创始人团队带来,因此基本上相当于创始人基因。这一规律适用于从一家公司到一个小团队。所以,要看团队是什么角色驱动的,主要看老板。如果老板出身PM,公司很可能是产品驱动;如果是技术背景,那么运营角色一定很弱,不被重视。因为技术人员一般不注意也不懂操作,两个角色真的太远了。产品属性。一般来说,这取决于产品是什么。不同类型的产品适合不同的团队结构,这也决定了角色之间的发言权。工具产品必须由产品驱动,如天气、笔记和照片应用程序。即使渠道起着很大的作用,它也不会成为驱动者;O2O产品必须由运营驱动,如团购和家庭应用。因此,如果你想看看一个团队中哪个角色更有发言权,哪个角色是主导地位,你可以从上述两个因素中看出。4.如何配合团队结构,那么如何配合产品和运营是合理的,可以发挥双方的合力。在我看来,它分为两个阶段:产品上线前后。当然,可能没有这样一个纯粹的阶段,但也有这样一个状态。上线前的第一步:产品的功能规划和发展方向是老板的决策。决策完成后,应告知团队全体成员项目的背景、方向和规划,让大家充分了解信息,有助于后续的实施过程。第二步:后续实施环节规划是产品与运营协同工作的开始。例如,受众、功能特征、版本节奏、运营规划等,双方应共同参与讨论,得出一般框架和计划。第三步:按照框架计划,大家开始分开行动。产品绘制原型,设置功能细节;操作准备内容、流量渠道和核心用户,以及在线规划后的爆炸点。在这个阶段,产品和运营可以暂时分离,没有频繁的合作。但由于前两步的铺垫,双方在分开行动的过程中也了解对方的计划和进展,因此信息是交换的。第四步:在上线前的准备阶段,以前分开行动的产品和运营的双方都要回到一起,交出之前的作业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为产品的推出做好了准备,什么是进展,什么是问题,什么是后续计划,并进行交流和讨论。问题解决后,就可以上线了。上线后进入产品正式运营阶段,产品与运营再次结合协同工作。在这个阶段,需要高频的沟通和相互促进的工作。操作,主要关注用户反馈。在做好内容、用户、活动、渠道等操作的同时,及时详细通知用户反馈,让团队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反应。关注用户需求,转化为产品需求,推动PM上线。提出工具需求,可以大大提高运营效率,促进PM产品的解决。除了修复bug和完成产品需求外,产品协助运营的规划和实施还应注意运营反馈,因为这是产品投入用户群体后的反应,也是确认之前决策的过程。注意运营中遇到的问题,能否通过产品解决。主动与运营学生沟通,给出解决方案,促进研发的完成。还需要注意运营措施是否合理,是否能促进产品目标。如发现偏离目标或只有KPI的行为,应及时沟通,促进改进。当然,产品上线前后不仅要做这些事情,还要提到需要产品和运营合作的节点。由于每个项目的情况都非常复杂,所以上述事项肯定不完整,只能作为一个想法,例如。5.为什么很多操作都想转移PM其实产品和操作的关系?描述起来很简单。产品负责功能设计,也是R&D和设计师支持的接口;操作负责维护、拉动和推广,所有机器无法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操作来解决。在我看来,产品和运营是两种不同但平等的职位,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。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新人更愿意从事产品工作,甚至已经做过运营的同学也想转做产品,主要是因为「神话中的产品经理」供需失衡造成的。主要原因是李开复、周鸿毅等明星老板公开声称自己是产品经理,过于理想化地描述了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,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这个领域。此外,公司深受影响,更注重产品经理这样的岗位,愿意花更高的工资邀请这样的人才。在这种供求关系的推动下,优秀的年轻人愿意加入,觉得自己的职位高,工资高;公司也愿意以高价邀请人,认为产品经理很重要,只能以高价邀请人。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运营商想要改造产品。当然,产品经理也应该从基层开始,甚至从打杂开始。很多PM已经工作了一两年,还在团队里打杂消防,或者做一些边缘化的事情,这是很正常的。写完了。

内容来源: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最新文章